访谈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 1303497567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时间:2022-05-13 15:21

陕西省渭南市政协委员、渭南市华州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孟宪春

  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我国农村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希望。为了解乡村发展状况,探索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根据陕西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笔者以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为例,对华州区农村进行了深入调研,为进一步做好接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参考。

完善四步责任体系

打好脱贫致富“组合拳”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华州区着力完善“上下齐抓、任务明晰、督查有力、问责精准”的责任体系,坚持“三级书记”抓扶贫,组建“八办八组”,推行“双联双包”,形成了10名区委常委包镇、31名区级领导包村、16个市直部门和55个区级部门联村包户、136名第一书记和130名驻村队员下沉一线、3200名干部结对帮扶的全员扶贫格局,不断凝聚全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合力。在此基础上,着力发展长效产业,全力打好脱贫致富“组合拳”,坚持因户施策、因人施策,通过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就业援助、创业助推等扶持活动,累计落实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和中药材、苗木花卉、干杂果种植等产业扶贫项目162个,建成社区工厂6个,实现了产业扶贫全覆盖。瓜坡君朝、赤水小涨、高塘渭华等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辐射带动了一大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全区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20637人。

  2020年以来,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华州区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保障重点、压茬推进”的工作思路,以乡村提升工程为着力点,通过大力推进设施农业,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高附加值的设施果蔬产业,着力打造陕西农副产品生产与深加工基地和西安大都市的“大厨房”“菜篮子”,用设施农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粮食连续多年增产增收,果菜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次。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建成省、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8个。

诸多因素影响

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依然存在

  近年来,华州区在乡村振兴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不能回避发展中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在调研中发现,尽管近年来在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方面作出了很多的努力,但从总体上看,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受诸多因素影响,还有许多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农村建设规划不统一 农村建设缺乏科学统一规划,大多数农村对村庄风貌特色、历史人文、建设规划的管控把关不严,对于展示关中平原东部特有的地域环境、人文特色、建筑风格等方面考虑不够周全,调整和完善乡村战略规划力度不够大,运用“多规合一”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较为滞后。

  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 农民是“三农”工作的主体和主力军,但许多农民“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积极主动地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人翁意识,导致乡村振兴的部分工作推行不力。

  蔬菜产业优势效益并未充分显现 在调研中发现,主导产业设施农业发展格局已初具规模,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华州蔬菜产业优势效益并未充分显现,对乡村产业发展带动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栽培模式相对简单。大路菜种植面积大,精细、附加值高的反季节蔬菜种植面积小,精力投入大,产量和价格普遍较低。二是受极端天气及病虫害影响、人工成本不断上升、土地流转费用相对较高,导致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种植利润持续下滑。三是华州地域化品牌较少。为农业增效、给农民增收成效不够显著,缺乏系统的生产、宣传、销售商业程序,营销方式也是以分散型市场销售为主,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经济效益带动不明显。

  产业融合度不高 对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关系的认识还不到位,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不充分。如华州蔬菜资源开发不足、农业生态观光休闲等项目开发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农业发展与休闲旅游产业融合度不高。

  农民稳定增收渠道有限 受市场、自然灾害的双重制约,农业内部增收动力不足、空间有限,要实现“土里刨金”难度很大,农民产业收入来源只有三项,即种地、养殖、务工,多年基本保持不变,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渠道。同时,该区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化程度低、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没有形成一条龙,企业规模效益不显明,对农村经济拉动能力有限,对农民增收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对农村建设投入力度逐年增加,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但农村“五网”基础设施不完善、基础建设成本较高、困难较重,村容村貌有待提升。

  引进人才流失问题较为突出 缺乏人才是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农村产业发展看,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偏少,能够承接网络经济时代的旅游文化产业、新业态电商产业的复合型人才更少。从农村技术支持看,缺少能够长期扎根农村、从事农村技术研究推广的“土专家”“田秀才”。很多县(市、区)及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多年没有新人补充,面临断层的困境。随着农业部门技术人员承担的工作逐年加大,涉农部门为农业发展提供服务的机制不够完善,到田间地头提供技术服务的有效载体不多,加之农业技术人才引进政策和机制不完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力量严重不足,农村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资金瓶颈问题凸显 资金瓶颈仍是制约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发展资金短缺问题突出。信贷资金供给渠道较为狭窄,银行借贷门槛高、手续繁琐,部分金融机构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存在惜贷现象,现有的乡村产业发展融资政策得不到落实,致使经营者难以得到足够的发展资金。二是财政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乡村产业振兴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和惠农补贴分配管理使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敢于突破传统

多角度进行深入探索和创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中之重。立足实际、迎接挑战、完善政策、补齐短板,努力为乡村振兴创造良好的条件,增强乡村吸引力,带动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乡村汇聚,让农民看到“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希望,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绝不能沿袭传统,要敢突破,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创新。

  乡村规划先行,在分类指导上做文章 坚持以“多规合一”为引领,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推动乡村生态振兴。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因地制宜搞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转型升级,农业农村产业优化先行 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亮点,走特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把产业培植当作美丽乡村发展的动力源。紧抓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养老等新型业态,做好旅游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休闲农场、观光农业、特色民宿等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让农村产业的发展愿望变成现实,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农户生产经营能力,提升农户组织化程度,改善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拓宽农户增收空间,促进传统农户向现代农户转变,使农户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以乡村振兴为契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高质量促进科技升级。积极搭建平台,促成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在农村建立农业技术研究所及生产实验基地,探索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推广模式。加大“引资引智”力度,进一步加大乡村产业招商力度,积极招引国内外知名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农技培训力度,做好入户指导、田间咨询、网络交流等跟踪服务。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建立农业专家热线、农业咨询机构、农业技术服务团等平台,为农民提供政策咨询、科技指导、市场信息等服务。二是高质量建立现代乡村产业聚集园区。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全、投资强度大、示范带动强的一流现代乡村产业园,形成融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进一步用足用活政策,推动更多要素下乡 以推进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在政策制定上为乡村发展松绑,在激活要素上为乡村注入活力。加快建立涉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形成省、市、县各级涉农财政资金可整合目录,切实落实“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开展分散在各部门的项目建设资金管理权下放到县级试点,实行目标、任务、资金、权责落实到县,推动各地集中力量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村。

  发挥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积极性 发挥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确保农民的受益主体地位,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农民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获益者。推动自然村和村民小组设立村民理事会,配合村委会开展村民自治和农村公共服务。

  充分利用要素资源,实现生产规模化、集约化 顺应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趋势,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实现从分散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建立县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引导土地依法、自愿、平稳流转,探索长期流转模式,签订中长期租赁合同,发展稳定而适度的规模经营。推广土地入股分红成功经验。鼓励用集体土地、农民自己的土地入股合作社,年底按股份分红,用股份带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实现土地资源保值增值,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机制。

  人才建设先行,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优化发展环境。制定政策措施,通过市场拉动、政策推动、典型带动等途径,吸引农业科技专家、大专院校毕业生、返乡能人等群体创业兴农。二是大力培养乡土人才。通过制定一些务实、具体的政策措施,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进大学生村干部、外出务工人员、本土企业家等回乡发展产业。三是通过产业吸引人才。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支持,好的产业有丰厚的利润,会吸引资金进入,人才随着资金流动而进入。四是乡村振兴帮扶。机关单位、院校主动介入,结帮扶对子,对乡村振兴开展针对性指导和帮扶,为乡村人才的成长进步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五是激发内生动力。通过教育、培训、宣传、典型引导、边干边学等方式,帮助农民增强生产、经营、管理的本领,提升参与村级事务决策、协商、监督的能力和水平,让广大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