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 13034975678

用数据化智能化手段 赋能走私冻肉“监”与“管”

时间:2022-01-26 14:42

本报记者 袁国凤

  近年来,走私冻肉、“僵尸肉”的消息时常见诸报端。2015年6月,海关总署在国内多个省份统一组织开展打击冻肉走私专项查缉抓捕行动,成功打掉专业走私冻肉犯罪团伙21个,查处包括冻鸡翅、冻牛肉、冻牛猪副产品等在内的走私冻肉逾10万吨;2015年7月,云南河口公安机关集中销毁670余吨走私冻肉;2021年,广东佛山公安机关在南海桂城三山水域截获800多吨非法走私冻肉;临近春节,广东揭阳查获走私冻肉167吨、湛江查获150余吨、江门查获30余吨、茂名查获370余吨、阳江查获230余吨……这些通过非法途径流入国内的走私冻肉,不仅存在着极大的食品安全隐患,也给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带来了挑战。走私冻肉为何屡禁不绝、存在哪些监管漏洞、该如何有效监管?围绕上述话题,记者近日采访了广东省东莞市“互联网+冷库”智慧监管项目总设计师、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余旸。

undefined

  记者:冷冻肉、走私冻肉、“僵尸肉”在概念上有何区别?

  余旸:冷冻肉是指畜肉宰杀后,经预冷排酸、急冻,继而在-18℃以下储存,深层肉温达-6℃以下的肉品,优质冷冻肉一般在-28℃至-40℃急冻。对于“僵尸肉”,官方尚无明确定义,但一般指冷冻时间超过保质期的走私冻肉,冻龄一般为几年甚至更长。一般来说,“僵尸肉”一词与走私冻肉高度关联。合规的冷冻肉有着清晰的进货来源、标准的冷链运输以及合格的检疫证明,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可以放心食用;走私冻肉因其来源不清晰,无检疫合格证,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菌落总数超标、维生素等营养素流失、携带新型冠状病毒等,如果食用可能会危及生命和身体健康。因此,为了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和维护市场秩序,国家严厉打击走私冻肉。

  记者:走私冻肉通常通过哪些途径流入国内市场?国内如何监管走私冻肉?

  余旸: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加上春节将至,走私分子受巨额利润驱使不惜铤而走险。走私冻肉通常有较为完整的流转链条,就广东一带而言,一般是国外发货、国内香港地区中转、“大飞”(改装快艇)或者边境“蚂蚁搬家式”偷运入境,后经冷库藏匿、陆地货运、各地买家收货,从而形成完整链条。

  打击走私冻肉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执法重点。第一道关口是海关,打击走私船只、阻止走私冻肉进入国门,在源头上阻断走私冻肉的流转链。第二道关口是市场监管,走私冻肉一旦躲开海关稽查进入市场,就需要市场监管部门在供应链、销售端、消费端加大执法力度,阻止走私冻肉流向百姓餐桌。

  记者:哪些原因导致冻肉走私屡禁不止?

  余旸:走私猖獗皆因“利”字当头。目前,国内肉类市场供求偏紧,根据对查获物品的统计,走私冻肉多为动物下水,如鸡爪、牛杂等,这些食材在欧美国家基本被当作垃圾处理,所以走私分子获得这些冻肉的成本非常低廉。另据有关数据显示,走私冻肉的利润每吨超过2.5万元,这对不法分子来说极具诱惑。对于一些不法餐饮主体和熟食制作单位来说,购买低廉的走私冻肉,能够大幅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空间,这直接给走私分子提供了市场机会。成本低廉、利润巨大,自然就有很多人铤而走险走私冻肉。

  目前,走私冻肉主要通过海域进入国内市场,走私分子通常会使用“大飞”这一交通工具。这种快艇往往会违规安装6—7个马达,造价超过100万元。用“大飞”走私冻肉,一晚可获益超过10万元,据此计算,一两周就可以收回改装成本。

  记者:走私冻肉的监管难点是什么?

  余旸:冻肉正常的进口流程是,货船要先将集装箱卸载到港口等待检疫,然后经过安检和检疫程序、缴纳税费等报关程序才能合法进入境内销售。而走私者则避开这些程序,不需缴纳各项费用,直接买家对卖家。走私冻肉一旦进入市场,混在合格冻肉之中,不但消费者很难辨别,也会给市场监管工作增加难度。

  另外,冷冻食品数量大、溯源难、多级流转,这些都是市场监管工作中遇到的老大难问题。以冷冻仓库为例,就分为一级冷冻物流基地、二级中小型冷库仓、三级批发市场、四级个体冷库,分布在包括农贸市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商场超市、餐饮服务单位、仓储物流企业(第三方冷库)等。这些主体的管理数据相对独立、互不通畅,因此追溯面临极大的困难。国家已经做了许多工作来打通主体间的数据壁垒,但目前的状况是很多地区对于冷库的管理仍然停留在点对点的层面。走私分子利用监管中的上游和下游信息不畅,把走私冻肉混入市场中销售。随着数字政府的建设,执法部门也加紧“互联网+监管”建设,希望通过数据化、科技化的手段对各级冷库进行管理,对上下游的出入库、销售等数据形成有效监管,实现冷链全流程追踪与管控。

  记者:如何通过大数据信息追溯堵住监管漏洞?

  余旸:数据驱动的社会治理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建设数字政府的必经之路。按照传统监管模式,往往会出现人员不足、效率不高、信息冗余且滞后等情况。而数据驱动的市场监管,则是用数据化、智能化的手段赋能“监”和“管”。

  “监”的基础在于高频以及对可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以冷库监管为例,高清摄像头、边缘计算处理器等智能产品会作为数据入口,负责收集分析现场搬运货物影像、运输车辆、工作人员、出入库货物样本等非结构化或者半结构化的信息,结合联单等结构化信息,把供应链相关信息进行融合及数据化,及时发现异常,发出警告和提醒,纠正不合规行为,同时供相关部门取证和执法。

  “管”则是建立在数据深度分析和挖掘之上,通过对数据的清洗、整理与匹配,综合分析趋势、判断风险、感知态势,为指挥调度、监管资源调配、政策制定等提供决策支持。

  在治理走私冻肉等智慧监管项目中,采用的是水陆双管齐下的治理方式。首先,东莞市公安局、东莞先知大数据有限公司共同设计了水域治安智慧监管系统,目前已在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上线,希望打造广东省近海防、珠江内河航道统一管理、统一调度指挥平台。这一系统涵盖六大核心功能,即水上安保实时检测、船只识别与管理、非法走私行为实时检测、应急救援全面感知、水上大型活动治安保障与水域风险分析和任务处置调度。其中,非法走私行为实时检测及船只识别与管理通常会用于冻肉走私的打击和监管,属于整个水域治安智慧系统中的典型应用。具体而言,基于岸基雷达光电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利用设计人工智能算法对“大飞”进行自动检测,并利用沿岸布控的检测设备对可疑对象进行跟踪,自动调取实时监控数据,分析异常船只靠岸、岸边人员异常、疑似走私转运行为等情况,实现涉水警情的秒级预警。

  针对陆地的情况,东莞市政府牵头,东莞市市场监管局、东莞先知大数据有限公司配合研发了“互联网+冷库”智慧监管项目,目前已在东莞市凤岗镇试点成功,将在近期对全市超过4000座冷库进行全面监管。冷库智慧监管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时分析冷库月台进出车辆、人员操作、着装、货物装卸、人员出入、人员作业防护情况,抓取异常或可疑信息并自动推送分析结果,实现证据采集、视频分析、监管介入同步。此外,项目中还设计了监管端线上巡查和企业端数据申报,形成数据流和问题处理流程的闭环。

  “互联网+冷库”智慧监管平台有效归集东莞市冻肉流通数据、预警数据,实现了冻品全链条管控,有效提高溯源管理效能,强化执法依据。同时,冷链各主体单位或个人通过程序进行出入库申报、进出库数据信息核对、台账核对、溯源码查询等操作,打破了供应端、销售端、消费端信息孤岛的现象,为监管溯源锁住了证据链,以信息化、数据化的手段,提取识别冻肉标签信息与入库填报信息交叉验证,从而提高监管的靶向性和精准性,做到全链条数据可控可查,也有利于规范冷冻食品经营秩序和满足市场监管要求。

  事实上,“互联网+冷库”智慧监管属于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一环,和“互联网+农贸市场”智慧监管(监管农贸市场)及“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监管餐饮主体)一道,形成食品供应链的完整数据链,在最上游则对接水域治安智慧监管系统。这些产品组成了东莞市“互联网+食品安全”监管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实现全链条风险感知、风险控制、闭环管理,有效保障了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