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文化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 13034975678

赣菜 博采各方菜系之长 荟萃天南地北之味(二)

时间:2023-05-05 16:11

  说起江西,很多人马上会想到巍峨雄壮的井冈山、碧波浩渺的赣江、层峦叠翠的庐山、秋水长天的滕王阁。其实,这个被称为“江右”“赣鄱大地”的地方不仅藏着令人沉醉的旖旎风景,还有味道十足的美食菜肴——赣菜。

  赣菜虽不在传统的八大菜系之列,却独具特色。赣菜选料广泛、主料突出、注重刀工、制作精细。千百年来,赣菜不断与天时气候、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养生理念等相融合,形成了“鲜辣香醇、味和天下”的特点以及各具特色的不同流派。

赣菜发展与江右商帮密不可分

  在云南省会泽县,有一座被誉为全省古代建筑之冠的宫殿式建筑。这就是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兴建的万寿宫。这座三进院落的宫殿,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其中,第二进是供奉许旌阳真君的真君殿,画栋雕梁,巍峨壮观。每年到了重要时节,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那么,是什么人修建了这座道观,又与赣菜有什么关联呢?

  据文献记载,西晋人许逊生于江西南昌,在四川旌阳当了10年县令,做了很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去世后被民间奉为许旌阳真君。从晋代开始,许逊逐渐成为赣鄱大地特有的地方保护神,江西乃至省外赣籍移民地区都相继建起了万寿宫。到了宋代,各地的万寿宫陆续增多。

  很多人也许会认为会泽的万寿宫只是一座地方性的神祠,其实它的另一个身份是江西会馆。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湖南,沿着湘江长沙段向北,是历史上湘江与洞庭湖之间的商业重镇乔口,这里有一座万寿宫,也是江西会馆。

  宋元时期,江西经济及书院均位居全国前列,在此背景下,历史上被称为“江右商帮”的赣商开始崛起。明清之时,与晋商、徽商齐名的赣商以其人数之众、操业之广、实力和渗透力之强称雄中华工商业,造就了“无江西商人不成市”的传奇,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江右商帮的不断壮大,赣商随之也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那便是将商会会馆建成万寿宫,这样可以使商会更具号召力和凝聚力。就这样,万寿宫与江西会馆被牢牢地绑定在一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江右商帮的地方,便一定会有万寿宫(江西会馆)。在江右商帮最为兴旺的清代,全国共有万寿宫(江西会馆)近2000座,几乎分布于全国各地,甚至漂洋过海。

  江右商帮讲究厚德诚信,注重团结合作,经常在一起聚会用餐,且偏爱家乡风味。伴随着赣商们在全国各地的经商足迹,赣菜文化也传播到了大江南北。可以说哪里有赣商,哪里就有赣菜馆,这无疑对赣菜的发展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在东南一线,江右商帮利用赣江水运和大庾岭商道的交通优势,通过珠江、闽江水系,渗透闽粤。赣南客家菜就是这样深深浸润了中原餐饮文化,同时与粤菜、闽菜相互影响。

  在江右商帮的助力下,各地的饮食制作技艺被融入赣菜之中,从而使其具备了兼容并蓄、荟萃精华的特点。例如吉安峡江的牛肉炒粉,结合了西北人的牛肉烹饪习惯与江西人的米粉吃法;南昌锅贴饺本为北方食品,但因江西盛产山茶油,人们贴饺时下油多,配馅时下料重,如姜末、葱花、胡椒粉等,并用热水烫面擀皮,使得北方饺子演变成独具特色的南昌锅贴饺。经过漫长的岁月,在历代名厨的不断创新改造下,如今赣菜已集中了不同地方的风味特色、名馔佳肴,逐渐成为具有南北饮食包容性的菜系。

文人与赣菜有不解之缘

  赣菜的身份,一向只是出没于街巷中,沉浮于江湖外。

  有人将赣菜称为江湖菜,意思是只在民间流行的菜系。但是向前追溯500年,赣菜的出身却十分高贵。赣菜的出名,离不开文人士大夫的功劳,宋明时期的文人们让赣菜传统菜肴闻名遐迩。

  美食的革故鼎新,大多由文人雅士推动发起,秉承“食不厌精”的精神,自然要琢磨“脍不厌细”的门路。文人菜其实上承官府菜之精致,下接家乡菜之可口,算是美食界的中流砥柱、真实本源。资料显示,赣菜是在继承历代“文人菜”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乡土味极浓的“家乡菜”。

  江西的文人菜兴盛,与江西文人居多有关系。“一河两宰相,朝士半江西”,宋明时期,江西文化名人喷薄而出,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黄庭坚、陆九渊、杨万里、文天祥、解缙、汤显祖等都来自江西。江西不仅接纳读书人,也培养读书人。宋代的教育大家周敦颐、朱熹都曾在江西讲学。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各式书院鹊起,读书求仕盛行,加上江西山清水秀,一时间成为文人做学问的理想地。

  江西自古是鱼米之乡,农耕文化历史悠久,餐饮方面也更倾向于农家菜风味。文人们在朝廷做官,设官宴,用官府菜;闲时在家钻研烹饪技法,烧几道菜摆家宴,就是文人菜,围炉小酌,约上两三好友,把酒言欢,不亦快哉。

  官员致仕、告老还乡后,将文人菜带进带出,渐渐融入民间,就成了“家乡菜”——离乡游子聊慰思乡之作。家乡菜油重色浓,香气四溢,最是开胃下饭,合了市井口味,大碗酒,大块肉,也就成为后来所谓的“江湖菜”。

  赣菜是在“文人菜”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因此说起它的来源,就不得不提及与其相关的一些文人墨客。虽然有“君子远庖厨”的古训,但很多文人其实更是不折不扣的美食家,闲暇之时会将精力放在美食研究上。文人做菜,纵然随性,却也有雅致的讲究。

  如果历数宋代美食家,苏东坡必定榜上有名。他不仅爱吃,还写吃,字字句句,都彰显着一位吃尽天下美味的老饕对食物的要求之高。

  单是东坡肉的出处,江南一带都要争个不停。而苏东坡在游历江西高安,探望当时在高安当官的弟弟苏辙时,把东坡肉留在了江西。

  不同地方的东坡肉,都会有着微妙的差异。江南糖油浓,黄州猪肉香;江西的东坡肉则以细稻草捆扎焖熟,入锅炖煮的时候,会有植物的清香渗入油脂间。

  浔阳名菜“明月鱼”的由来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密切相关。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巧遇琵琶歌女,不仅写下了名扬天下的《琵琶行》,还成就了一道浔阳美食——明月鱼。相传白居易在遇到琵琶歌女后,对其十分关照,及至白居易调任忠州刺史,临行时与琵琶歌女告别,歌女在浔阳楼为其奏曲,席间上了一道鱼尤为美味。问过厨师得知,此菜叫做“思乡鱼”。白居易认为,叫思乡鱼太过悲伤,于是为菜更名为“明月鱼”。浔阳百姓听说是白居易为菜取名,都很高兴,于是将这道菜代代传承下来。

  提起南宋抗元名臣文天祥,人们总是会想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这位南宋王朝最后的脊梁,曾为了百姓挽袖炒过肉丁。

  南宋末年风雨飘摇,国土不断被元军蚕食鲸吞。文天祥亲自领军攻南昌、护吉安,军队行至吉安,军士见文天祥如此勇猛,也纷纷舍生忘死,收复了很多失地。尽管当时的文天祥已经官拜右相,地位显赫,但见到熟悉的乡亲,他还是泪盈满襟,挽起衣袖,穿上围裙要亲自设宴答谢乡亲。宴上,便有了这道“文山肉丁”——冬笋切丁,瘦肉以蛋清挂浆保持嫩滑口感,热油下锅,滑入肉丁冬笋,炒熟以后调味即可出炉。如此简单的一道菜,赴宴的乡亲们却同样吃得热泪盈眶。文山肉丁不仅可口,还寄托着当时人们一颗不屈的心。

  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著有被后世称为“临川四梦”的《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

  相传汤显祖在构思戏剧作品时,常常为了一个情节、一句唱词而苦思冥想。一天,汤显祖正在构思,忽然发现池塘边有两斤重的大甲鱼爬上了岸,顿时汤显祖来了精神,马上让人做成红烧甲鱼,同时又加上一些粉皮解腻。当甲鱼粉皮这道菜肴被端上桌后,汤显祖一边吃,一边满口称赞。餐后,汤显祖文思泉涌,挥毫泼墨,一蹴而就。从此,每当汤显祖忙于遣词造句、作诗写戏时,都要来上一碗甲鱼烧粉皮。

  后来“甲鱼粉皮”逐渐流传开来,成为非常受欢迎的一道临川美食。

  清乾隆年间,江西南安人戴衢亨与其父戴第元、叔父戴均元、哥哥戴心亨均显赫于朝,合称“西江四戴”。戴衢亨一生为人善良淳朴,常常扶贫济困、体恤乡邻,其良好的家风家训和高尚的品格一直为后人传颂。南康荷包胙缘于戴衢亨,伴随着戴衢亨的盛名在南赣大地历久弥香,代代相传。

  戴衢亨高中状元,家里十分高兴,于是大摆宴席,邀请各方亲戚朋友前来庆贺。众人吃过宴席后,每人还得到一份回礼,即用荷叶包着切好放进木甑蒸熟的猪肉,人称荷包肉,因其形状像状元帽,有人称其为“状元肉”,也就是当年在南安府(今赣州市南康区、大余县、上犹县、崇义县)广泛流行的南康荷包胙。

  文人和赣菜的不解之缘不仅给赣菜增添了一抹历史风味,而且更让食材在与故事的交融中成就了一番别有情调的滋味,成为江西人独特的饮食文化和代代相传的饮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