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文化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 13034975678

磁山文化遗址话“粟谷”

时间:2021-10-19 09:24

 中国的农业文明史是世界农业文明史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神州大地上耕耘不息,开创了以粟作为核心的北方农耕文化与以稻作为核心的南方农耕文化。作为北方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磁山文化遗址的发现,修正了世界农业史中对植粟年代的认知,将其提前到8000多年前。磁山文化的出现,开启了粟作农业的先河,也奠定了早期中华文明的历史基础。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人工种植粟的国家

  磁山文化遗址位于河北省武安市,面积约14万平方米,发掘中发现房址、灰坑、粮窖等,共出土石器、骨器、陶器和祭祀品等文物5000余件。出土的陶器中配套的炊具陶盂和支脚在造型上达到了审美和使用的统一。出土的粟黍规模大、数量多,实属罕见。此外,从出土物中可以看出,家鸡的饲养、核桃的栽培以及黍的种植。磁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两件木炭标本,经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测定,磁山文化遗址的年代距今至少有8000多年,这也表明8000多年前磁山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undefined

河北省武安市磁山镇种植的优良谷子

  磁山文化在中国农业文明史乃至世界农业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现的大量粮食窖穴证实,磁山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粟谷最早种植地,也是黍的最早起源地。在中国历史上,以粟作为核心的北方农业文明与以稻作为核心的南方农业文明,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两大区域。从这个意义上说,磁山文化开启了中国粟作文化的先河,奠定了粟作农业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北方粟作文明当之无愧的发祥地。磁山文化还改写了世界农业发展史,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鸡和种植核桃的国家,推翻了家鸡饲养起源于印 度的成说,修正了张骞出使西域引进核桃的定论。可以这样说,磁山文化揭开了中国乃至世界农业文明史上的崭新一页。

  正如有的发掘者所述:“发掘现场看到的粮食朽灰一般呈淡淡的绿灰色,出土时略为潮湿、颜色显绿,风干后成灰白色”“大部分已成粉末状,质地疏松”“粉灰中,可以看到清晰的外壳,保留着作物的完整颗粒,外部形态圆隆饱满,直径约2毫米,与现代粟粒基本无别,只是这些颗粒的保存十分困难,出土后很快风化成粉末状”。粮食标本曾先后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古植物研究室、北京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等单位做过形态观察鉴定,可惜标本从出土地点取出辗转送到农史学家手中时,颗粒已经粉化,因而未能做出明确的结论。

  此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运用灰象法对第65号窖穴采集样品进行鉴定,结果发现有粟的痕迹。这一发现把我国黄河流域植粟的纪录提前到距今8000年,也修正了目前世界农业中对植物粟年代的认知。

  磁山遗址“粟”的发现,进一步证明我国是世界上人工种植粟最早的国家。磁山遗址也由此名扬四海,不但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委员会、国家七五谷子育种攻关课题研究组、河北省农学会、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于1990年8月20日在磁山遗址旁联合刻石立碑,以“粟发祥地”为题,撰文怀念磁山始祖育粟业绩,提出磁山粟谷的发现“表现了磁山原始人对农业的贡献和博大的创造精神,是我中华民族的骄傲”。著名谷物研究专家、原河北省谷子研究所所长李东辉先生谢世后还将骨灰安葬在磁山遗址旁以示永久相伴。

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孕育最早的“粟”

  人类在发明农业过程中,首先需要了解作物本身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一般规律,因而就必须掌握生物学、气象学、土壤学等相关知识,而随着科学知识的积累,也进一步增强了人类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从而也不断地改造着人类自身。正是由于原始农业的出现,才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奠定了基础。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粟,是世界农业史上发现最早的粟,粟的栽培成功,是磁山先民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经过长期观察,反复试验而得到的结果,这是一项伟大的发现和创造,也是一个艰苦劳动过程。

  粟有以下生理特点:一是根系发达,能从土壤深层吸收水分;再者枝叶面积小,叶的密度大,叶片细胞原生质胶体系,水性能好,溶液浓度高,保水能力强,蒸发量小,因此它比较能耐干旱。二是喜温暖,在15℃—20℃的温度条件下即可发育生长,过低或过高的温度对粟的生长都不利。三是粟对土壤的要求不高,无论是黑土、褐土、黄土或是粘土、砂土、壤土等,几乎在所有的土壤上都能生长,但是最适宜的则是壤土、砂质壤土或粘质壤土等土层深厚、结构良好、有机物质含量高且质地松软的土壤。四是粟耐瘠薄,在山岗土壤种植,产量比其他作物高。磁山文化时期的遗址大多分布在山前丘陵地带,这里的地表都是黄色砂质土壤,质地疏松,正适合粟类作物的生长。

  磁山遗址地处太行山东麓,南洺河北岸的山前地带,海拔高度260米,高出河床约25米,四周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台地连绵,土壤为红、黄黏土,多风积而成,不易风化,具有良好的保水和供水性能,保持着在大部分矿物成分,土质十分肥沃;气候属北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初春低温干旱,初夏干热多风,暑伏潮热多雨,深秋风高气爽,冬季冰冻雪降寒,最高气温38℃,最低气温—16℃,年平均气温14℃,年平均降雨量590毫米,年日照2264小时,无霜期225天,非常适宜旱地农业的发展。而且,据有关专家研究,包括磁山在内的太行山区土壤,尤其是山前河谷地带,杂木、荒草及其他腐蚀物更多,土壤含水量更大,完全可以满足各类植物生长需要,具有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另据有关专家研究可知,远古时期的磁山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3℃或更高一些,南洺河水量丰沛,旱无水荒,涝无水患,非常适宜人类生存与发展。

undefined

磁山文化遗址发掘中发现的房址、灰坑、粮窖

  一粒粟,哺育着华夏儿女,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厚重;一粒粟,传递着远古先民的低语,激荡着历史的尘埃。

  从武安磁山到黄河流域,从华北平原到中华大地,从三皇五帝时期到21世纪,粟从磁山到河西走廊,沿丝绸之路到中亚、西亚,再到全世界,粟种植传播的脚步就是中华文明发展前进的脚步。粟起源于中国,恩泽于全人类、全世界。粟文化,不仅仅在武安磁山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同样也在中华文明史上书写了不朽的篇章。

  (王志宏 张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