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 13034975678

海南民间传统小吃薜荔凉粉:来自树上的果冻

时间:2020-07-06 08:59

  掰开成熟的薜荔果,金黄的果瓤与无花果的极其相似。 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摄

  文海南日报记者 刘梦晓 通讯员 程守满

  “来一杯薜荔水,解渴又解暑咯!”在定安县仙沟墟、沿江公园、古城老街等地,每逢夏季,总能听到推着车子售卖饮品的小贩的吆喝声。

  薜荔水是什么?带着好奇,海南日报记者走向前去,热情的小贩许阿姨打开保温桶,映入眼帘的,是一桶酷似白凉粉的凝固物。“这就是用薜荔果做成的薜荔凉粉,夏天人们都很喜欢喝。”许阿姨拿出一个塑料杯,捣入些许薜荔凉粉,搅碎后,再加入冰镇过后的红糖水,将一杯薜荔水递给记者。

  炎热的午后,清凉的薜荔水入口,甜甜的汁水中裹着柔软的薜荔果冻,清香蔓延,舒爽极了。薜荔果是什么?果实如何变成凉粉?带着好奇,记者踏上了探寻薜荔果的寻访之旅。

  放在保温箱里的状如果冻的薜荔凉粉。 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摄

  别名丰富的薜荔果

  在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一颗颗薜荔果长得正好。

  “这个房子很久没有人住了,果子长得很多。”顺着高林村村民张党权的指向,记者在一片绿藤中见到了薜荔果的“真容”。

  300多年的老墙上爬满了绿色的藤条,周边也是树林茂密,一片绿意中,如果看得不仔细,很难发现这样一颗颗灵动的果实。

  相关资料显示,薜荔果还有许多别名:凉粉子、壁澄霞、木莲、凉粉果、冰粉子、鬼馒头、木馒头等,称得上是名称丰富。而在定安,它还有一个别名:风刨果。风刨实际上就是薜荔的海南话音译名,因此,有的商贩在售卖薜荔水的时候,招牌上也会写上“风刨水”。

  再细看薜荔果生长的环境,多以荫凉的树林下为主,它的藤条有的攀援墙壁而生,有的爬上树干,向上生长。全球环境基金(GEF)海南湿地保护体系项目宣传教育专家、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负责人卢刚,长期关注海南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变化发展,对于薜荔果他也十分熟悉。

  薜荔的果瓤是制作凉粉的原料。 通讯员 程守满 摄

  据他介绍,薜荔是攀援或匍匐灌木,不结果的枝节上会生长不定根,结了果的枝条上就没有不定根。薜荔果呈椭圆形,长5-10厘米,宽2-3.5厘米,先端急尖至钝形,基部圆形至浅心形,果皮上无毛。

  说起薜荔,随便翻开一本词典都有解释,植物志中也介绍得清清楚楚。《楚辞植物图鉴》称其为“常绿攀缘藤本,茎节具不定根”。

  具体来看,薜荔是一种在华东、华南和西南各省区广为分布的桑科榕属常绿攀援藤本植物或匍匐灌木,长可达数十米,借气生根攀援,全株具乳液。其枝条有结果枝和小叶枝两种,结果枝叶型大,小叶枝是攀缘树干或墙壁的枝条,着生叶小而薄,叶片为纸质或薄纸质。

  薜荔幼株耐阴,能在较荫蔽的环境下生存,茎上可长出大量气生根,当其枝条攀附于墙头或树上,得到充足日照时便能快速生长,枝条随之变粗、叶子变大,从而转型为结果枝,进而开花结果。

  常有人说,薜荔不花而实,其实不然。薜荔与无花果相似,具有特殊的开花方式。薜荔果长得也很像无花果,但两者无论是从形状、大小、表面抑或是内在都有区别。薜荔在每年5至10月开花、结果。

  卢刚告诉记者,薜荔在海南的很多郊区,如海口羊山湿地、各市县人类活动较少或生态保护较为原始的地带都有广泛的分布。

  海口羊山地区古村落的老墙上,随处可见野生的薜荔果。 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摄

  小果子有大作用

  “以前在农村,天气酷暑炎热时,也没有冰块和冷饮,但只要喝上一口薜荔果制成的凉粉,在地里干农活的人瞬间就会觉得暑气全消,全身凉爽了。”定安县龙湖镇佳龙村村民吴景珍说,海南人喝薜荔水的由来已久,天气热时,它是解暑的良品,过去农村的妇女,几乎人人都会在家自制薜荔凉粉。

  据吴景珍介绍,做薜荔粉,要选用充分成熟的薜荔果,切开后,里面的瓤为深黄色的即为合格。将种子和瓤取出来后,还要经历晒干的工序,晒到成为红褐色与白色相间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海南夏天的太阳作用就很大,要将瓤里的水分晒干,这个步骤大概需要半天到一天。”

  而后是制作薜荔粉最麻烦的一步:将晒好的薜荔瓤放在干净的纱布里,包起来浸入凉开水中,反复揉搓。慢慢地,薜荔瓤会析出很多的黏液,凉开水也会变得浓稠起来。当你感觉凉开水已经变得很稠,直至种子和瓤也不再有黏液析出时,揉搓的工作就可以停止。将其中的泡沫用勺子捞出来,放置两小时左右,就会自然凝结成块,纯天然、无添加的果冻就成了。

  在薜荔果冻里再加上糖水,身心和味蕾都颇为舒畅。尽管过程要耗费不少时间和力气,但吴景珍说,当炎热的夏天,家人们喝上这样一口清凉解暑的天然饮品后,那种成就感总能从心底油然而生。也正因为薜荔果的这一变化,它还被部分海南本地人称为“长在树上的果冻”。

  薜荔的作用远不止清凉解暑,我国古代很早就有薜荔作为良药的记载。《山海经》中即有关于薜荔能治病的记载。唐代的《本草拾遗》认为,薜荔有主风血、暖腰脚等功效。

  随后的几百年中,药学家们对薜荔的药用价值均有过记载。《日华子本草》中称薜荔汁可以“傅白癜疬疡及风恶疥癣”,《本草图经》说薜荔叶能“治背痈,干末服之,下利即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是详细描述了它的形态与功效:“薜荔延树木墙垣而生,四时不凋,不花而实,实大如杯,微似莲蓬而稍长。”其“味甘、平、涩,主壮阳道,固精消肿,散毒排脓,下乳,治久痢、肠痔、心痛、阴癫”。

  小果子有大作用,这正是薜荔的真实写照。

  “薜荔”一词最早见于《楚辞》

  古文中提到薜荔的还真不少,从诗词中,如今也能看到古人赋予薜荔的寓意。

  “薜荔”一词最早出现于《楚辞》中,为屈原首先使用,它也是屈原的辞赋中出现较多的一种植物名称。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一书中表示:“薜荔,香草也。”此外,书中还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据此可知,《楚辞》中提到的“薜荔”或作为香草以为人、物之装饰,或依其习性而作喻,多多少少被屈原赋予了独有的美好的精神品质,或幽独,或高洁。

  由此可见,薜荔在早期的古诗词中,有着美好的寓意。实际上,薜荔果也的确透露出一股清香。摘下一颗成熟的薜荔果,其香味清幽,颇为醒脑。

  而在古诗词中,薜荔的寓意也发生过变化。在很多后世文献中,薜荔不再是香草,反而成了荒凉的代名词,这或许也和它生长在较为偏僻的地方有一定关联。

  例如,清代的诗人方文在《访姚若侯山中不值留此》中言:“云封薜户人何适,雪压梅坡路转迷。”这里将薜荔所缠绕的门户称为薜户,也指隐者的住所。唐代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有:“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大概是以爬满薜荔的土墙来烘托作者被贬后的心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