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 13034975678

三亚:小小“菜篮子”拎出大大幸福感

时间:2021-07-06 10:54 阅读:1875

“同样的蔬菜品种,政府平价蔬菜专营区比其他摊位每公斤便宜多了……”说起菜价,市民王淑芳发现,平价蔬菜网点的蔬菜能便宜很多,而且蔬菜品种丰富、质量也不错。王淑芳的这份“幸福感”,得益于三亚市农业农村局多措并举发展常年蔬菜基地,不断优化本地蔬菜种植品种,让小小“菜篮子”拎出大大的幸福感。

常年蔬菜保有量1.5万亩,有效确保市民“菜篮子”

空心菜、白菜、菜心……在天涯区过岭文门常年蔬菜骨干基地里,一片片绿油油的蔬菜让人眼前一亮,蔬菜品种丰富,长势喜人,菜民正忙碌有序地采摘蔬菜,大筐小筐的新鲜蔬菜整齐地摆放,等着装车运走。经过采摘、运输,这些新鲜的蔬菜将从田间地头走进菜市场、超市,走上市民的餐桌。

“我们基地经过重新规划分区种植瓜菜,6月11日起,首批生产的空心菜、地瓜叶、菜心、葫芦瓜等瓜菜已陆续供应市场。”过岭文门常年蔬菜骨干基地负责人说,白瓜、小白菜等蔬菜也即将上市。

稳生产,建好“菜园子”丰富“菜篮子”品种。今年以来,海南省稳价办督促各市县落实常年蔬菜基地最低保有量,保持海南省常年蔬菜基地规模15万亩。为提高“菜篮子”自给率,三亚市农业农村局主导调控,推进常年蔬菜基地建设。目前,三亚常年蔬菜保有量1.5万亩,有效确保市民“菜篮子”“拎得轻”。

在育才生态区雅林村常年蔬菜基地大棚内,工作人员正在用手机智能APP操作灌溉、施肥设备。 记者 李学仕 摄

在育才生态区,雅林村常年蔬菜基地目前每天的蔬菜产量在6000斤至8000斤。据了解,该项目由海南育蕾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于2019年7月15日开工建设,目前已全部建设完成。项目利用雅林村高海拔、昼夜温差大,空气、水资源、土壤无污染的特点,引进一批优秀的蔬菜技术人员,生产绿色高档蔬菜系列。计划逐步完成1000亩高标准大棚建设,目前第一期工程120亩大棚基地已种植菜心、黑叶白、快菜、辣椒等蔬菜品种。

“大棚种植蔬菜,一年四季都能种,这样就能确保市民每天都能吃上新鲜的蔬菜。”该基地工作人员曾顺辉介绍,大棚种植技术,能够控制温度,确保大棚内常年保持蔬菜合适生长的温度。此外,大棚种植能够防风防雨,避免台风天或者雨季时期蔬菜受损。“我们的大棚设计能够抵抗12级台风风力,还有专业的技术人员维护。”曾顺辉说。

进入6月份,随着雨季的到来,很多农户都种植不了蔬菜,很多菜需要从外地运输,成本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推高菜价。常年蔬菜基地的作用便不言而喻。曾顺辉介绍,目前基地有10个品种的蔬菜,每天蔬菜产量在6000斤至8000斤,主要保障鸿港市场和全市各大市场、超市。而按照蔬菜生长周期为28天左右,这样每个月都能种植,对于保障市民的“菜篮子”有着重要意义。

“菜篮子”是关乎市民吃饱、吃好的民生工程。市农业农村局着力抓好常年蔬菜基地建设,目前已建有吉阳区常年蔬菜安罗基地、天涯区常年蔬菜扎业基地、天涯区南果基地、海棠区常年蔬菜湾坡基地等17个常年蔬菜骨干基地,其中面积最大的365亩,为市民“菜篮子”提供生生不息的“菜园子”。

“走出去”做好平价蔬菜产销对接,拉近“菜园子”到“菜篮子”的距离

随着夏季高温多雨天气来临,三亚本地蔬菜供应进入了传统“淡季”。为进一步做好平价菜保供工作,加强与周边市县平价菜产销对接合作,连日来,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到乐东、白沙、儋州、东方等地开展平价菜产销对接调研,从源头保障供应不断档、不脱销,促流通,拉近从“菜园子”到“菜篮子”的距离。

在育才生态区雅林村常年蔬菜基地大棚内,农户正在辛勤劳作。 记者 李学仕 摄

“我们要加强合作,共同做好稳价保供工作。”在乐东黎族自治县,调研组深入乐东抱北田洋基地、大安镇只纳基地常年蔬菜基地,现场查看常年蔬菜生产情况。只纳基地负责人反映近期生产严重缺水、茄子生产销路不顺,调研组建议三亚市农投集团与只纳基地加强联系,帮助解决其茄子销路不畅问题。双方就乐东本地可生产的韭菜、葱等蔬菜的产销问题进行探讨,双方表示加强合作,共同做好稳价保供工作。

调研组一行深入儋州市常年蔬菜基地,详细了解儋州市本地可生产的蔬菜品种、产量以及销售渠道等信息。重点查看儋州市中和镇散户基地种植的豆角、茄子,以及前往王五镇调研本地葱的生产情况,了解到王五镇本地葱的产品质量良好,并在三亚有较大市场,调研组与当地相关人员充分交流,积极探索产销对接的新模式。

在五指山市毛阳镇毛兴村的常年蔬菜基地,品类丰富的蔬菜不仅保障了市民的餐桌,也将培育蔬菜种苗给村民种植,促进生产增收。据悉,该基地原先是块香蕉地,近年由政府投入1400万元的资金建设而成,建设面积96亩,吸纳村民常年务工并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蔬菜脱贫增收,每年在5月至10月台风多发的季节,该基地将种植叶菜保障“菜篮子”产品供应。在调研中,市农业农村局调研组学习借鉴该基地的种植方式、管理模式,还走入多个基地,了解本地可生产的蔬菜品种、产量以及销售渠道等信息,做好平价蔬菜产销对接。

“菜篮子”不仅装着百姓需求,还装着农民增收。这几年,在加大外地菜调运力度,畅通省外蔬菜直供市场渠道,力争解决生产淡季、旅游旺季、台风天气等特殊时段蔬菜供给不足问题的同时,三亚市农业农村局多途径扩宽本地蔬菜销售渠道,主动对接周边市县按要求推进平价菜供需对接协议签订工作。目前,已完成同儋州、东方、五指山、陵水、乐东、保亭、白沙等7个市县协议签订工作,五指山、东方、乐东、儋州、陵水、保亭6个市县已完成会签。

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还将会加强收购商与农户的合作,促进产销衔接。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建设一批社区平价菜市场,鼓励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设立蔬菜直销专区,允许菜农免费进场销售自产蔬菜。此外,还将细分产销信息,及时发布市场信息和市场预警。并按市场需求,合理安排蔬菜生产品种,可考虑推行常年蔬菜价格指数保险,将政策性保险业务和市场化运作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利益共享、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

来源:三亚新闻网  记者 张慧膑)

原标题:三亚多举措发展常年蔬菜基地,不断优化本地蔬菜种植品种——让小小“菜篮子”拎出大大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