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 13034975678

多部门: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研发

时间:2021-08-31 14:44 阅读:2000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对资源保护利用等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我国资源保护利用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将如何继续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研发?

建立鉴定评价及监测预警体系

  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初见成效。“十三五”期间,农业农村部通过对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筛选出特性突出、有育种价值的重要种质资源,创制了“普冰”小麦、白羽肉鸭等系列新种质,培育推广了一大批突破性新品种。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有力支持种质资源利用。“十三五”以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通过“七大农作物育种”重点专项强化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利用。

  种质资源信息管理不断加强。加快构建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将国家和省级农业种质资源登记、保护单位确定、资源信息汇交、共享利用以及监督管理等信息统一纳入平台管理。加快推动国家与省级之间、保护单位之间种质资源信息实现互联互通与共享共用。

  农业农村部表示,下一步,将着力完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建立国家统筹、分级负责、有机衔接的保护机制,依托有关单位搭建农业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新基因发掘平台,形成全国统筹、分工协作的鉴定评价体系,开展精准鉴定评价,发掘优异种质与基因。探索建立国家农业种质资源交易平台,支持创新种质上市公开交易、作价到企业投资入股,切实将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建立多元投入和人才评价机制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积极引导财政、金融、人才等政策、技术及资源向企业集聚。“十三五”以来,通过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支持种业企业,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通过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承担国家科研任务。

  农业农村部表示,下一步,将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承担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任务,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开展种质资源收集、鉴定和创制,逐步成为种质创新利用的主体。支持企业加快并购整合和资源重组,促进优异种质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突破性品种的龙头企业和优势特色企业。

  2014年,农业农村部联合科技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开展种业科研成果机构与科研人员权益比例试点工作的通知》,部署开展种业权益比例改革试点,给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赋权”“让利”。2016年,农业农村部联合科技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扩大种业人才发展和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扩大种业权益比例改革试点范围,加快建立健全种业人才培养、评价、流动和分类管理机制,在激发创新活力、加快成果转化、促进人才流动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下一步,将深入贯彻中央关于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相关决策部署,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和人才评价机制,研究和细化种质资源保护相关科技人员绩效工资、职称评定、分类评价、表彰奖励等政策,不断提高种业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为农业种质资源队伍建设和人才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建立国家级种业数据中心

  目前,农业农村部已组织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全国畜牧总站等单位起草形成农业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同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下一步,将加快推进农业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建设,并与国家种业大数据平台相衔接。尽快将国家和省级农业种质资源登记、保护单位确定、资源信息汇交、共享利用、监管等信息统一纳入平台管理,实现国家与省级之间、保护单位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与共享查询,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信息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关于各省地县(市)如何扶持当地的种业工程,农业农村部表示,已布局建立了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复份库、中期库和种质资源圃为支撑、原生境保护区为补充的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形成国家级畜禽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与省级保种场(区、库)相衔接的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保藏了农作物种质资源、畜禽地方品种和遗传材料。

  目前,全国20多个省份已制定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发展规划,农业农村部和各省级农业农村部门正在分别确定国家和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并相应组织开展农业种质资源登记,实行统一身份信息管理。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在“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议中继续加强国家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各地各有关单位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监督考核,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

鼓励和支持校企加大产学研合作

  国家鼓励支持地方品种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展以特色地方品种开发为主的种业企业,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近年来,各地积极利用优异种质资源打造富民产业、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如四川省米易县傈僳族种植的梯田红米,产业化开发和农旅有机融合;遮放贡米、若羌红枣、洞庭碧螺春、宁乡猪、清远麻鸡、临武鸭、天津小站稻、浙江金华猪等一批优异地方品种资源,在推进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打造特色品牌、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农村部表示,下一步,将积极推动各地加快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和落实落地,出台适宜不同地域资源禀赋的扶持举措。积极引导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参与特色地方资源开发,加强地方特色资源保护与利用。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助力乡村特色经济加快发展。农业农村部表示,将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产学研用紧密合作,选育具有突破性的品种,并加强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力度。

  2014年以来,农业农村部组织实施国家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创新资源保护与共享交流机制,促进了产学研用有机融合,加快推进突破性品种选育。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推进农业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依托有关单位搭建鉴定评价与新基因发掘平台,形成全国统筹、分工协作的鉴定评价体系。支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开展种质创新,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同时深度开发特色地方品种,将优势资源转化打造成优势产业、优势品牌。

  近3年来,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安排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点,展示示范审定和登记作物品种,建立区域性集中展示评价点,水稻、小麦、玉米、蔬菜等作物全国性观摩活动线上线下观摩人数累计超过100万人次,点面结合、各方协作、多方投入的品种展示评价和示范推广机制基本形成。

  农业农村部表示,下一步,将积极推动做好品种展示评价工作,按作物分区域在主产区打造区域性集中展示评价基地。完善全国品种展示评价信息平台,关注市场新需求,推动转化新成果,确保展示品种符合安全、绿色、高效要求。支持代表性强、基础条件好、运行稳定的省级展示基地建设,为各地做好展示评价工作提供典型示范。

来源:中国食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