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联系我们
浙江杭州打造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2015年9月,浙江省杭州市根据国务院食安办统一部署和浙江省食安办安排,启动了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六年来,杭州市积极探索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探索落实食品安全管理方法,不断完善市域食品安全治理体制机制,高位、高标准持续推进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2020年底,杭州市获评浙江省食品安全市称号,所辖13个市(县、区)全部获评浙江省食品安全县(市、区)。2020年杭州市主要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为99.55%,位列浙江省第一;2021年杭州市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达85.4,较2016年提高了10.4%。此外,在2020年中消协公布的全国100个城市消费者满意度测评中,杭州市获得全国首位。
以数字融合打开食安监管新局面
今年出台的《杭州市食品安全“十四五”规划》中,做好监管的数字化融入被列为重要任务。近年来,杭州市不断以“智慧监管”助推食品安全监管转型升级。通过“融入”这一关键词,杭州市食品安全整体智治水平再上新台阶。
建立智控机制 食安治理智慧化
“食品安全监管长期面临着‘企业多、业态广、链条长、任务重、标准高’等艰巨问题。”杭州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破解这一局面,杭州市灵活应用食品安全监管云平台、“浙冷链”和“阳光厨房”智慧监管平台,实现食品生产、流通、餐饮全链条数字化监管。
食品安全监管云平台关联集成监管端、企业端、公众端三方数据,在生产、流通、餐饮三大监管平台逐步实现统一准入标准、信息发布和规范管理,形成全链式食品安全数字化监管。目前,该平台已实现食品、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和食品小作坊运行全覆盖,平台登记数据339820条,产生预警信息60516条。
“浙冷链”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网格化管理”建立精密智控机制,“一码”贯通产品全链条流向,让冷链食品来源更清晰、协查更高效、信息更透明。截至今年6月底,杭州市已累计激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6888家,累计赋码量432.17万,赋码率、扫码率均达100%。“阳光厨房”智慧监管平台针对餐饮单位,通过视频技术将厨房“大堂化”,让“闲人免入”的后厨变成“人人可看”的明厨。此外,杭州市还将这一应用接通“城市大脑”场景,实现现场监管数字化。
平台联通融合 食安建设集约化
“浙食链”融合接入食品安全监管云平台、“浙冷链”和“阳光厨房”三大平台数据,形成食品安全追溯闭环管理。消费端可通过支付宝、微信等“一扫查询”链上信息,读取食品产地、食品生产企业信息、食品检验检疫情况等信息,让群众明白消费。企业可通过它实行食品安全数字化管理,发现问题可追溯,快速查找原因,及时响应处置产品。在监管端,监管部门能通过“一键追溯”,精准定位问题企业及存量产品全量信息,实现核查、预警、防范和化解监管数据化。
在“浙食链”的应用推广方面,杭州市已激活食品生产经营主体5768家,涉及产品品种6827个,接入温控设备点位数876个,接入视频点位1689个,系统入库产品672816批、出库产品945350批。
强化行刑衔接 严打食品犯罪
今年年初,杭州市公安机关会同市场监管部门,破获一起非法加工牛百叶案件,抓获涉案人员27人,摧毁团伙7个,捣毁非法加工和仓储窝点7处,当场缴获一批用于加工浸泡动物内脏类食材的化学物质。案件办理过程中,杭州市市场监管局等行政部门为公安机关开辟“绿色通道”,抽调专业抽样人员,在法定时间内向公安机关提供检测检验报告,保证了案件顺利进行,充分展现出各部门协同作战的成效。
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保护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一直是监管部门和执法机关的工作重心。近年来,杭州市充分发挥数字城市和省会城市专家集聚优势,利用大数据资源和专家资源,加强行刑衔接,在打击食品犯罪方面提升了专业能力、精准度和办案效率。
针对案件移送、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难点问题,出台《杭州市食品安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联席会议制度》,促使各相关部门专业人员在面对重大、紧急案件时,得以有效实施“协同作战”,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高效衔接;在食安监管信息沟通方面,建立数据采集共享机制。公安机关根据市场监管部门采集的数据,梳理分析案件线索,从而将食品安全犯罪问题“连根拔起”。“勾庄”“新农都”是杭州两大农副产品物流集散中心,销售覆盖面广,经营品类和吞吐量极大,针对这两个市场周边经营个体的监管盲区,公安机关会同市场监管部门开展大数据联合作战,梳理研判出一批指向精准的案件线索,从源头上弥补了走私冻品来路、储存、去向管控难的短板。
此外,杭州市还建立了一套信息传送机制。按照数据资源需求目录,将监管基础数据、行政案件数据等归集至市数据资源局,并向公安机关、行政机关实时数据推送,打通数据信息壁垒。为给打击食品领域犯罪提供专业智囊支持,杭州市建立了食安案件专家认证会议机制,使得该市食品犯罪处置方面更加专业化。
多项举措之下,近年杭州市破获一系列食品犯罪案件,如非法制售“红毛丹”案、假冒西湖龙井案等系列大案,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毒瘤”被清除,食品市场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江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