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 13034975678

多举措推动我国餐饮市场快速回暖

时间:2023-08-16 15:14

  商圈消费火热、扶持政策助力……今年上半年,餐饮收入24329亿元,同比增长21.4%,餐饮业经营主体信心持续恢复。国家相关部门近日出台恢复和扩大消费的20条新措施,其中提到“扩大餐饮服务消费”:“倡导健康餐饮消费、反对餐饮浪费,支持各地举办美食节,打造特色美食街区,开展餐饮促消费活动。因地制宜优化餐饮场所延长营业时间相关规定。培育‘种养殖基地+中央厨房+冷链物流+餐饮门店’模式,挖掘预制菜市场潜力,加快推进预制菜基地建设”。业内人士表示,新措施主要从打造美食活动、发展夜经济、推动预制菜建设等方面入手,扩大餐饮服务消费。宏观政策持续加力,势必能激发餐饮消费潜力,为经济增长注入更多活力。

undefined

消费券助燃暑假烟火气

  发消费券、办美食节、允许外摆,今年,国家出台大量措施刺激餐饮消费。

  据介绍,在新措施发布之前,全国早已有不少地区推出了相应的措施来促进当地的餐饮消费,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发放消费券、举办美食节、允许外摆和开放夜市等。

  仅在7月,就有多地相继发放消费券,刺激餐饮消费。例如河南郑州开启第四届“醉美·夜郑州”消费季品牌餐饮消费券发放活动,本次餐饮消费券共计发放300万元,消费券分为正餐、小吃、烩面、茶饮4个类别,每天发放额度30万元;河南驻马店与建设银行联动,宣布发放近340万元的电子消费券,可用于餐饮消费;广东广州文化广电旅游局开展促消费系列活动,分3批发放累计3000万元消费券,消费券总数超30万张。

  面对消费券在春节、“五一”、端午带来的“三连爆”,有网友发出疑问,暑期政府再一次联手平台发放消费券,还能复制春节与“五一”期间的成功吗?

  答案是肯定的。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对消费者而言,如果直接发现金,以现阶段的国民消费习惯来看,这些财政支出大概率会流入储蓄而不是消费。反观,发消费券则会刺激民众的消费热情、消费欲望,修复消费土壤。对商家而言,发放消费券能带来更多的客流。比如今年1月14日至3月8日,北京市朝阳区分4轮发放总计1000万元的餐饮消费券。朝阳区消费券发放期间,当地一家徽菜馆门店的堂食上座率达到295%,翻台率达到320%,美团团单收入总额同比增长超过95%。该餐厅的运营负责人对此表示,消费券的发放确实给商家带来不少客流,很多顾客通过消费券购买团单后到店消费,客流增长显著。

  另外,客单价也能随之提高,这是因为大多数消费券是以满减券的形式存在,消费券具有1∶N的杠杆效应,能撬动大量的消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曾指出,纵览这几年各地发放消费券的效果,深圳、武汉、北京等城市的消费券杠杆效应甚至达到9倍以上,对消费刺激的乘数效应很大。

  武汉市一家进口商品直营店老板表示,消费券发放期间,除了营业额上涨之外,榴梿也成了最热门的商品,大约90%的客人会趁着消费券满减,购买单价较高的榴梿,所以店里榴梿的备货量增加了一倍。

  对政府而言,在促经济、稳消费将成为经济工作发展的重心的2023年,发放消费券既能通过真金白银,让消费者拥有“又好又省”的体验,又能提振商户信心,还是市场恢复的有效手段。

  在多方共赢的新局面下,在春节、“五一”与端午期间燃起的“消费之火”,在暑期继续绵延。

美食节、夜市等拉动餐饮消费

  今年以来,不少地区也在大力推进美食活动。

  广西南宁举办了“潮玩暑期 乐购南宁”消费季活动,邀请了一众乐队和各大餐饮商家进驻商圈,并举办了一场冰淇淋声浪节;在青海格尔木举行的首届“瑶池杯”昆仑美食节上,来自全国60多家网红小吃及当地特色炕锅羊排、手抓羊肉等企业受邀参加;广东佛山举办了“顺德鱼生·容桂品味”2023第一届红荔红米酒顺德鱼生节(容桂站);北京举办的首届2023文化西城美食节,将一直延续至10月15日。

  多地还逐渐放宽对餐饮经营范围和经营时长的要求,从而让餐饮商家能有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来提振门店的生意。比如,6—7月,福建厦门除了长期进行的市集之外,还举办了30多场有主题的夜间市集活动。广东省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上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深圳经济特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允许街道办根据方便群众、布局合理、监管有序的原则划定摊贩经营场所;规定商场、门店超出门、窗外墙摆卖、经营的,应当符合规范。

  就连海底捞的夜市小摊也在上海、山东、山西等地出现,主要以卖串串为主,其外围还摆了很多露营桌椅,类似于大排档。 海底捞相关人士表示,这是门店结合当地顾客的消费喜好进行的个性化创新试点,为游夜市、逛市集的市民提供一个休闲美食打卡的尝新体验。

  不少餐饮老板表示,举办美食节、夜市市集,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对于提振餐饮市场信心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椰妹椰子鸡火锅联合创始人张长全认为,无论是允许延长营业时间,还是举办美食节,这些措施在提振消费之余,也解决了不少餐饮底层的就业问题,对于餐饮业的发展来说有积极意义。

  有关专家表示,政府出台的各类举措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随着各项政策效果逐步显现,线上线下经济活动不断发力,餐饮行业恢复和扩大消费有望进一步提高。专家建议未来相关部门还应进一步强化助企惠企服务,优化行业营商环境。通过优化准入服务,开通“绿色通道”,助力餐饮企业发展;通过发放消费券、举办美食节等促消费活动持续提振消费信心,促进行业发展,吸引更多从业者加入餐饮行业。

特色产品或成预制菜“卡位”突破口

  针对预制菜,新措施提出要培育“种养殖基地+中央厨房+冷链物流+餐饮门店”模式,进一步挖掘预制菜的市场潜力,加快推进预制菜基地建设,坚持安全、营养、健康的原则,不断提高餐饮质量和配送标准化水平。推广透明厨房,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这是继今年一号文件提出“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之后,预制菜再次被重要文件提及,表明国家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的决心。可以说,预制菜行业在后续具体政策的支持下,有望迎来全新发展机遇。

  近年来,预制菜成为三产融合的现象级案例。作为贯通一二三产的新兴行业,预制菜不仅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也有利于农产品增值。基于此特性,预制菜成为政府关注的重要议题。2023年预制菜首次被写入了中央一号文件,较多省份也出台了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

  种种迹象表明,餐饮连锁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叠加外卖市场的快速发展,降本增效需求推动B端预制菜放量,社会结构的变化驱动C端预制菜市场扩容,近年来预制菜行业的渗透率不断提升。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到4196亿元,预计到2026年将突破万亿元。预制菜行业正处在竞争蓝海中,万亿赛道的空间广阔。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预制菜行业的集中度较低,具有核心竞争力、规模优势的龙头企业有望在市场中快速抢占份额,并通过产品结构优化调整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业内人士指出,预制菜赛道热度高涨,入局者众多,引发“百家争鸣”。总体来看,当前的行业参与者可分为上游食材派、速冻食品派、餐饮企业派、生鲜电商平台派、专业预制菜派以及新锐派六大类,不同参与者在原材料掌控、工厂布局、渠道协同、产品研发等方面各具优势。

  随着各类企业的入局,预制菜赛道势必会越来越拥挤,竞争会越加激烈。为了突围而出,部分预制菜企业在不断研发更多的新产品,希望能打造出更多的爆品。其中,深挖特色食材,研发小众预制菜产品,成了预制菜企业“卡位”竞争的突破口之一。

  例如,一些预制菜企业将目光转向了河豚、甲鱼等特色食材,研发推出了红烧河豚、河豚水煮鱼、河豚火锅、河豚佛跳墙、麻辣甲鱼等河豚或甲鱼预制菜产品。

  业内人士指出,像河豚、甲鱼等这类处理制作有门槛的食材,比较适合被开发为预制菜大单品。而对于预制菜企业而言,打造此类小众、特色的预制菜相对容易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有助于企业实现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