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 13034975678

消费“蜂”口下,海垦蜂产业如何破局

时间:2021-07-14 11:46 阅读:1796
海南蜜源丰富,养蜂产业潜力大
消费“蜂”口下,海垦蜂产业如何破局?

海南农垦报 记者 郭祺

  盛夏已至,蝉鸣清亮高远,海南橡胶加钗分公司新伟十六队草木葱茏、满目苍翠。在一片树木繁茂的山坡上,蜂箱错落有致地散布各处,蜂场里蜂飞蝶舞,蜜香诱人,该队队长、琼中蜜源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梅学国正在小心翼翼地检查蜂箱。“眼下,是海南养蜂最困难的时期,小暑连大暑,午后气温常达38℃以上,热气袭人蜂难受,要集中精力给蜜蜂做好降温防暑工作,扩大蜂路,注意遮阴、喂水等。”梅学国告诉记者。

  海南省是我国唯一完全地处热带的省份,植物资源丰富,植物生长季节长,发展蜂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我国蜂蜜产业的重要蜜源地。据不完全统计,海南岛境内已广泛开发利用的主要蜜源植物有20种,主要辅助蜜粉源植物有400多种,其中,荔枝、龙眼、橡胶、鸭脚木、益智等都是海南的优势蜜源。此外,海南还具有本土蜜蜂固有资源——海南中蜂,能够维持强群且抗病害能力强,可以较好地发展养蜂产业。

  海南的养蜂产业现状如何?海南在拥有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蜂种资源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发展“甜蜜事业”?海南农垦拥有丰富的热作资源,垦区的养殖企业及养殖户将如何突破瓶颈,寻求未来养蜂产业出路?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

  

  现状 蜂农技术待提升 质量不均价格乱

  

  中国热科院环植所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海口综合试验站站长、海南省蜂业学会会长高景林一直关注我省的养蜂产业现状和问题。近段时间,高景林经常到海南省各市县蹲点调研海南中蜂的养殖与基地建设情况。

  据高景林介绍,目前,海南中蜂约有18.6万群,每年蜂蜜产量达到1000吨,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区,采用活框技术饲养的约占80%,桶养等土法饲养占20%,大多数为定地饲养,少部分结合小转地饲养。2005年推广中蜂科学技术以来,中蜂采用活框技术饲养,平均每群蜂蜂蜜年产量由传统饲养的3kg—5kg提高到15kg—25kg。

  “养蜂是一项不占耕地,投资少,见效快的‘空中产业’,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门路。发展养蜂可以促进农作物的增产增收,改善农作物品质,尤其对南繁品种更为重要。随着政府对养蜂业扶持力度的加大,出台了一些有助于发展养蜂的政策和措施,给海南养蜂产业做大做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高景林说。

  不过,高景林也坦言,虽然海南养蜂人数逐年增多,但主要以散户养殖为主,养殖户大多数是农民兼职养殖,养蜂人群老龄化严重,习惯用传统经验饲养蜜蜂,机械化运用程度低。除极少数养蜂户近年来才学习一些养殖技术外,绝大多数农户对养蜂知识匮乏,养蜂技术水平低,蜂蜜品质较低。

  “海南中蜂一年一箱可产十斤左右蜂蜜,产量少,产值小,而且只要生产成熟蜜,不同地区的蜂蜜质量相差无几,价格却参差不一。”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养蜂指导教师刘干说,近两年蜂蜜价格持续走低,不同地区价格差别也很大,五指山、琼中等山区成熟蜜的价格在每斤70元—120元之间,而海口、文昌等地区的成熟蜜价格则在每斤200元—250元之间。

  记者了解到,由于缺乏龙头企业、蜂农开拓市场能力不足、蜂蜜价格掌握在收购商手中,不同地区对蜂蜜需求量不同、产品单一缺少市场竞争力等原因,导致海南蜂蜜价格没有固定的标准。此外,由于农家蜂蜜产量较低,一般不进行产品检测,以农产品的形式进行售卖,所以常常出现以次充好的情况,市场较为混乱。

  “蜂蜜卖不出去,蜂农就不敢扩大规模,影响养蜂积极性;养蜂规模不大,产业规模就上不去,市场竞争力也无法提高。”这是令无数蜂农头痛的恶性循环。

  

  改变 “小作坊”变加工厂  规模化发展可期

  

  “目前琼中饲养量,规模化发展还有很大空间,要培养专业户。”5月2日—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吴黎明,走进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十二五”“十三五”示范县琼中,来到梅学国示范基地和中平镇上水村高宏帮示范基地,指导海南中华蜜蜂优质成熟蜜生产技术。

  “可以通过饲喂蜂蜜冬繁、新王双王同箱、浅继箱多箱体分区,巢箱加高不取蜜、低温抽湿等一系列配套技术,实现规模化优质中蜂成熟蜜高产,提高海南中蜂蜜品质和经济价值。”梅学国对新一套科学养蜂技术了然于心。

  目前,正有越来越多的蜂学专家来到海南,为海南传统养蜂产业注入科技力量,助力培养新型职业蜂农。业内专家认为,养蜂产业的发展出路在于产业化,蜂产品标准化生产是蜂蜜产业化基础。夯实蜂蜜产品质量,建立健康、规范、有序的蜂产品市场,才能使得海南养蜂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记者了解到,当下省内头部蜂企海南卓津蜂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津”),不仅在2012年顺利通过了ISO9001-2008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还建成了现代化GMP标准的生产车间及生产线。目前,卓津已发展成为集养蜂、蜂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为主、兼营蜜蜂饲养技术培训、蜜蜂文化科普教育和蜂业生产体验旅游为一体的海南省农业龙头企业。

  2018年6月,海垦乌石蜂蜜加工厂正式挂牌成立。“加工厂拥有一套工业化的流水线,收购达到标准的原蜜加工成蜂蜜产品。”乌石农场公司旗下乌石岭头茶香蜂业分公司副总经理陈宪春告诉记者,该公司购买先进的成产设备,按照严格的生产标准,以蜂蜜加工厂为抓手,通过引导当地蜂蜜产业从“小作坊”模式转化为工业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

  记者了解到,越来越多的企业正通过标准化、可追溯和认证等途径,更多地传递有关生产环境、蜜源和生产方式的信息,将产品差异化转化为比较优势,培育和提高蜂蜜的竞争力。

  “不仅要做产品、树品牌、拓销路,还要充分挖掘本地民俗特色,打造特色文旅项目。”高景林认为,现代养蜂产业不能仅仅局限在生产和加工端,还可延伸产业链,探索文旅项目,提高产业附加值。记者了解到,目前卓津已开放卓津蜜蜂文化科普馆,让消费者近距离体会蜜蜂世界的神奇奥妙。

  

  出路 主动出击寻市场  打造高端蜂蜜产品

  

  纵观全垦区,热作资源丰富,荔枝种植面积9.3万多亩,还有芒果、龙眼、绿橙等多种热作产业,为发展养蜂产业提供了丰富且优越生态环境和蜜源。

  在养蜂产业面临着重新“洗牌”的过程中,对于垦区的养殖户及养殖、加工企业来说,未尝不是一次调整自身的机会。

  据了解,琼中蜜源养蜂农民专业合作从去年到今年上半年共举办养蜂技术培训班14次。在梅学国看来,通过举办培训班,带着蜂农一起攻克解决海南中蜂饲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解决提纯自然成熟蜜等各种瓶颈,是提升散户养殖水平的关键所在。

  “公司与维才蜂蜜专业合作社签订购销协议,收购合作社蜂农的优质原蜜。”陈宪春介绍,目前公司注重发力加工、生产环节,通过与合作社合作,确保原蜜质量,并与海垦科学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农场公司蜂蜜产品开发提供科技支撑服务。“同时,带领‘白马岭’牌百花蜂蜜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活动赛事,扩大市场占有率,树立品牌好形象。”

  而针对目前蜂蜜产品包装单一,产品系列少,不能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的问题,陈宪春说:“公司正积极谋划对策,加大对营销团队的建设,聚焦中后端市场研发、产品开发、开拓市场和提升利润等工作。”

  “‘海晶’牌蜂蜜是公司的扶贫产品,扶贫产品推向市场后,如何更好地与市场对接,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西联农场公司旗下二级企业儋州西联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鸿盛告诉记者,蜂种是养蜂高效生产的要素之一,该公司在养蜂生产的换王过程中,通过本地优良海南中蜂的育王培育,以满足规模化饲养对蜂种的需要,目前每年繁殖200箱蜂种向外销售,进一步拓宽市场。

  业内专家认为,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不断加快,国外高端蜂蜜将进入国内市场,会对本土蜂蜜造成冲击。海南养蜂优势明显,养蜂产业更要加快市场化运作,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产品品质,朝着高端蜂蜜产品的方向去探索。